同理心猶如一把鑰匙,引領我們以不同觀點欣賞自己、身邊人事物、以至世界。
2021年初,我們舉辦了以人生為題的「同理.同行」繪本展,而當中數本延伸至大自然為題材的繪本,提醒著我們,如何同理這個承載著人類和眾多生命,卻往往被忽略的地球。來到年中的「我地之間」繪本展,我們希望繪本能夠再度成為媒介,叫大家重新思考大自然和人的關係,體會地球的美麗。
展覽精選多本來自歐美、日本、韓國等地的繪本,藉文字與圖像,拼湊出人和自然的故事。讓我們在此回顧部分選書,與大家一同探索偌大的繪本世界。
當世界停擺,地球依然故我 ——
花開花謝,日出日落,陽光耀眼如初。
大自然的生命循環,永不間歇。
作為人類,在這法則之中,該扮演什麼角色?
(左) Our World: A First Book of Geography
作者 Sue Lowell Gallion
繪者 Lisk Feng
(中) The Earth Book: A World of Exploration and Wonder
作者 Jonathan Litton
繪者 Thomas Hegbrook
(右) Hello, Earth! Poems to Our Planet
作者 Joyce Sidman
繪者 Miren Asiain Lora
高山深海,沙漠雨林,日出潮汐⋯⋯ 親眼所見的地球風景,是必然存在著的,還是一場變化流動的盛宴?
我們是地球的眾多孩子之一;地球也是宇宙眾多孩子中的一個。打開Our World: A First Book of Geography、The Earth Book: A World of Exploration and Wonder、Hello, Earth! Poems to Our Planet前,懷著好奇和謙卑,向地球問一聲:「你是誰?」它會回答若干個公式,還是一首詩篇?
《一顆種子的旅行》(Über Land und durch die Luft. So reisen die Pflanzen.)
作/繪者 Anne Möller
中譯 賴雅靜
即使生活在都市,我們亦經常看到在牆上、路邊夾縫中冒出的綠色嫩芽;來到初夏,木棉絮翻飛,身處亞熱帶的我們彷彿看到「雪景」。
「植物到底是怎樣到達那些地方的呢?」《 一顆種子的旅行》講述種子如何藉着各種奇妙的構造,使它們可以借助大自然的力量,去到更遠的地方,完成一趟「植物的旅行」。
讀着也想到,在千千萬萬的種子中,只有一顆經歷漫長旅程後,可以找到適合它們的土地物候,長成大樹;地球上每株植物的出現,都教人感恩、敬畏。
(上)《河流》 (What Is a River?)
作/繪者 Monika Vaicenavičienė
中譯 吳其鴻
(下) Once Upon a Raindrop: The Story of Water
作者 James Carter
繪者 Nomoco
My friend,be water之前,不如先開始兩段有關水的旅程——
《河流》像一葉扁舟,載著好奇心,追溯河流穿越城市、叢林、回歸到大海⋯⋯河流連結著自然和城市、是無數物種的家園;河流也是無法斬斷的紐帶,蜿蜒綿延,將地球文明代代流傳⋯⋯
那麼,到底水是誰?有時壯如拍岸的驚濤,有時柔弱如眼中的淚?既然有「72變」的能耐,它初到地球時又是哪個模樣?Once Upon a Raindrop: The Story of Water帶我們穿越水滴的前世今生, 配上朗朗上口的文字,讓一段水的科普旅程,變得輕盈有趣。
《蜜蜂》(The Honeybee)
作者 Kirsten Hall
繪者 Isabelle Arsenault
中譯 黃筱茵
愛因斯坦說,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了,人類也活不過四年時間。微不足道的小昆蟲,對地球生態的意義,到底有多舉足輕重?試著跟隨《蜜蜂》,變身成這隻小昆蟲,飛入他們忙碌的日常。天地大美,絕不是理所當然,而是仰賴心照不宣的相互成全和牽絆。
Little Tree
作者 駒形克己
大自然,就在時間的縱橫線上。
翻開Little Tree,就像看到實體的時間流逝——再細小的幼苗也有朝一日成大樹,再龐大的生命也會面臨凋零,但生命的力量並不會因此而消失⋯⋯ 作者以此繪本,致敬他已去世的老師,曾帶給他的學識和智慧——生命影響生命,是自然裡最堅實的力量。
Du lz Tak?
作者 Carson Ellis
蟲蟲總動員,呵護種子一路發芽,開花,凋落。大自然裡的繁盛和衰敗,沒有喜悅悲傷,皆因每個階段都是最圓滿的當下。Du Iz Tak?用空想出來的蟲語,組成書中的對白,讓人用想像力讀懂大自然裡的春夏秋冬。
《藍色時間》 (The Blue Hour)
作/繪者 Isabelle Simler
中譯 林幸萩
《藍色時間》將流動的時間定格,聚焦在黃昏後還未入夜的魔幻時刻。無論是林間或是海洋,自然萬物籠罩在迷人靛藍的天色下,映照出無與倫比的美麗。這個鮮有被留意的時刻,帶來戲劇化的視覺效果。《藍色時間》為忙碌的都市人尋回一張拼圖,補上了一處遺失已久,對美的覺察。
Garden Jungle
作者 Hélène Druvert
以大自然為題材的繪本,巧思的設計讓書頁成為窗口,讓人身臨其境,心馳神往。
男孩在花園裡追著蝴蝶,意外地跑進了一個如夢似幻的叢林。Garden Jungle的內頁是精緻的剪紙作品,叢林的景致變幻,美得令人眼花撩亂。
A Pile of Leaves
作者 Jason Fulford, Tamara Shopsin
一葉一世界。打開A Pile of Leaves,每一頁都夾著一片葉子。翻頁時,葉子會略微移動,像不像落葉的動態?翻頁越多,葉子疊加在一起時,看看又會出現甚麼神奇效果?
Creatures of the Deep: The Pop-up Book
作者 Maike Biederstaedt
繪者 Ernst Haeckel
德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恩斯特,早在19世紀末便觀察和繪製自然生物圖,醉心於水母、放射蟲、菊石等形體繁複而完美對稱的構造。Creatures of the Deep: The Pop-up Book將恩斯特的畫作設計成立體書,你能想像到,每一頁令人歎為觀止的繪圖,曾推動達爾文進化論的後續研究,也影響了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藝術創作嗎?而誰,又是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呢?
Outside In
作者 Deborah Underwood
繪者 Cindy Derby
高樓大廈裡,建構著日常生活;現代交通工具裡,承載著溝通往來。被隔離在外的大自然,卻一直和我們在一起——光透過窗戶帶來影子的遊戲、雨點打落車窗帶來清脆吟唱,足不出戶也能聽見自然的呼喚:詩意的畫風,優美的小詩,繪本裡的自然,像謙卑而溫柔的情人,守護分隔已久的戀人。「我想你」,你想他嗎?
Ocean Meets Sky
作/繪者 The Fan Brothers
水上人的小孩,還記得長輩們的閒聊:「海上風雨來,記得跟著魚群走,就能安全回航。」口耳相傳的經歷、神話和傳奇,是不用再出海的下一代,在基因裡和自然最原始的連結。
Ocean Meets Sky記載祖父有關海洋的故事和憶記,最後幻化成孩子天馬行空、光怪陸離的超現實幻想世界。那不再只是親情的傳承,而是一種力量,讓我們對自然好奇,對萬物溫柔,向未來啟航充滿勇氣。
《山是我的家:牧羊人與狼的雙向思考故事》(Dans ma montagne)
作者 François Aubineau
繪者 Jérôme Peyrat
中譯 陳怡潔
雖然利益各異、甚至對立,牧羊人和狼卻共用山上的資源,把山當成自己的家。雙向閱讀的繪本設計,讓讀者換位代入牧羊人和狼各自的角度,去看世界。
這座山,不正是我們的地球?和我們坐看同一片風景的,還有自然界的物種萬千。你在他們的眼中,看到了怎樣的世界?我們又該如何和這些地球鄰里們,相互依存?
Petra
作/繪者 Marianna Coppo
身雖小,心卻如磐石般強大,小石頭的大智慧,像是為當下所寫的寓言——
無論境遇變遷、世事無常,都可活出心安和玩味。也不忘擁抱可能,找到自在的狀態。
經歷城市裡的巨變,此刻無論煩惱著去留,抑或積壓著悲喜,願這不起眼的小石頭,在你心中繼續rock and roll。
《兩兄弟的森林》(暫譯) (Forêt des frères)
作/繪者 Yukiko Noritake
《 兩兄弟的森林》講述兄弟二人各自繼承了一片湖邊森林。在平行視角的俯瞰下,森林呈現截然不同的變遷。
如果你擁有一片森林,你會如何發展和規劃?寧靜還是熱鬧、樸素還是繁華,或是擁抱兩端,尋求平衡?
The Shortest Day
作者 Susan Cooper
繪者 Carson Ellis
身處地球的我們,有時候望着天空,以太陽月亮星星為伴,有否想過自己與它們的距離?人類從遠古開始也有類似的思慮,透過觀察,根據太陽的位置,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,建構一個以大自然為主的時間表。日照時間有長短的規律,最長的白天是夏至,最短的白天就是冬至。
此書改編自作者Susan Cooper的同名詩,由Carson Ellis繪畫,講述一年中日光最短的一天,不同的宗教傳統如何引領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。Ellis以柔和風冷的水粉畫,唯美的跨頁構圖,描繪一年中最短的一天:太陽落下,樹葉因乾燥而枯死,但同時蒲公英與成群鳥類一起飛航,人們聚集在一起為即將到來的漫漫長夜作準備⋯⋯他們生火、點燃蠟燭、演奏音樂,將自己的光帶到黑暗中。種種場景點燃著希望與和平,喚起了我們在重生之際慶祝光明,向自然循環致敬。
能一起慶祝平安的一天實在太難能可貴。願我們能慢下腳步,提高雙手,舞動身體,就是為了慶祝一天的來臨,簡單純粹地為安逸無常而感到快樂。
《我說話像河流》 (I Talk Like A River)
作者 Jordan Scott
繪者 Sydney Smith
中譯 劉清彥
大自然從容地存在,像一種無言的力量,令人打開心結,療癒困楚,如果你願意靜靜地和它待一會兒⋯⋯
因口吃而自卑的孩子,被父親帶到河邊⋯⋯走過平靜的水面,也看到水流湍急的河段。孩子最終露出了笑容,河流帶給了他怎樣的智慧和能量?
《地球為什麼哭了呢?》(어뜨 이야기)
作/繪者 好日記 (하루치)
中譯 陳怡妡
一條擱淺的鯨魚,帶來了滿肚子鮮豔、平滑又堅硬的物品,還有島民眼中便利高效的種種生活可能。女孩蒂裘,和島民們一樣雀躍地撿拾…⋯可是,她的寵物小豬走失了,曾經歡唱的鳥和暢遊的魚不見了,最後連龐大的鯨魚屍體也消失不見,鮮豔的顏色卻永遠留下來⋯⋯
「這座小島本來就很美麗啦,需要這些色彩嗎?」這是一則發人深省的環保寓言,創作美學也耐人尋味。黑白和彩色的對比,暗示著事物對立的兩端,卻福禍相依的哲思;讀者透過魚和鳥的水下和高空視角,看到居民們目不所及的全景,目睹觸目驚心的真實⋯⋯
《挖土機年年作響:鄉村變了》(Alle Jahre wieder saust der Presslufthammer nieder oder: Die Veränderung der Landschaft)
作/繪者 Jörg Müller
二十年間,站在同一個地點、同一處視線,觀看一個叫Güllen的村莊之變遷。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畫下了七個變遷的定格,景觀一格一格的在改變。你聽到聲音,嗅到氣味,看到空氣的光澤嗎?
第七幅畫作上,村莊豎立著一塊醒目的路牌,預告著未來——「購物中心落成後,Güllen將成為一個更漂亮和宜人的地方。」
未來,你還會記起這個曾經走過的村莊嗎?
《鯨魚日》(暫譯) (Le jour des Baleines)
作者 Cornelius (Davide Cali)
繪者 Tommaso Carozzi
一群龐然大物在空中悠然飄過,地上的人們因而驚恐萬分,監視他們的行蹤。最終,空中的不速之客被一舉殲滅,可是另一種龐然大物,又正悄然而至⋯⋯
鋼筋水泥建構了固若金湯的城池,一切彷似井然有序,卻近乎冷漠與無趣。神秘莫測的自然和其他物種,被構想成「假想敵」。究竟,真正的威脅,是無法征服的大自然,還是人們對未知的恐懼,對失控的不安?
《挖土機與小花》(暫譯) (The Digger And The Flower)
作/繪者 Joseph Kuefler
在急速的發展步伐下,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? 在即將被剷平的土地上,挖土機對一朵小花動了惻隱之心,為它澆水、擋風、唱歌。可是,小花所在的地方,快要建起新樓房。挖土機如何應對同伴的責問,最後小花又何去何從?
《最後一棵樹》(暫譯) (The Last Tree)
作/繪者 Emily Haworth-Booth
曾經,有一群人到處尋找安居之所,終於在一片樹林裡定居下來。越來越多樹木被人砍掉,拿來生火取暖、搭建房屋,和堆砌高高的防風牆。直至剩下最後一棵樹⋯⋯
人類從前從自然獲取資源和能量,讓生活更便利和舒適。可是,在過度的索取中,我們為了資源而猜疑和爭奪,卻往往忘了向自然回贈,為下一代留存火種⋯⋯
《白熊》
作/繪者 李美靜 (이미정)
中譯 林慧君
封面中的白熊被鐵枝圍困,而困住牠的那個地方叫動物園。故事甫開始,鐵籠被打開,白熊走出來, 經過繁華的街道,甚至地下鐵月台⋯⋯到底牠想去哪裡?為什麼牠走在城市,卻不是很快樂,反而感到迷失?
《白熊》是一本無字繪本,沒有文字的帶領和固定的故事框架,讀者可運用想像力去補充情節。小孩子更可以天馬行空地閱讀故事,從每一次翻閱獲得不同的理解。
後來,白熊回到北極去,天空更為牠送來牠最愛吃的魚兒。這趟回到北極的過程究竟是真實,抑或是白熊生活在鐵籠內太久,因想念故鄉而發的一場美夢?
《長滿樹的大樓》(나무가 자라는 빌딩)
作/繪者 尹康美 (윤강미)
中譯 陳彥樺
窗外一片白茫茫,小女孩只能坐困家中。她忽發奇想,在畫布上描繪想像中的烏托邦——整座城市長滿花草樹木,有佈滿花朵的遊樂設施、散發清新空氣的植物研究所,也有溫室讓無數動物棲息。
《長滿樹的大樓》盡是色彩繽紛的畫面,當中向上拉頁的書頁設計,讓人一探長滿樹的大樓構造。超現實的城市構想,源自作者尹康美的一趟柬埔寨之旅。身處長滿樹根的吳哥窟遺址,她深切地體會——建築和自然,可以這樣相依相存。
當自然能於城市喘息、呼吸、滋長,我們或可從小女孩的想像力出發,在繁華與純樸、喧鬧與安靜之間, 創造與自然共存的樂園?
《菠菜在哭》(ほうれんそうは ないています)
作者 鎌田實
繪者 長谷川義史
中譯 林真美
小小菠菜在農夫先生和太太的悉心照顧下成長, 一心希望長大後能讓人類吃得快樂;小小白米期盼著能把自己的美味好好發揮出來……可是,他們都因為沾染了無色、無味、無聲的輻射, 不能再給人類享用了,因而感到難過哭了。
此書從食物的角度出發,也是核災中大自然受害者自身的哭訴,讓我們更了解核災帶來的影響和感受。2011年3月11日,福島核電站輻射洩漏, 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。核輻射不單對人體造成影響,動植物、土地和水源也受牽連。我們一心追求更美好的未來生活,但在發展過程當中,能否同時找到與大自然共存的方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