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「設計思維」融入小學教育
— 老師撰文 (一)

— 胡達榮主任 |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 (九龍城)

設計思維 x 共創社區

今年我校很榮幸可以參與PMQ 「YES!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」。他們是由一班很有心的建築師及藝術家團隊組成。在開課前,我與他們一起討論土瓜灣社區的問題,一起設計如何帶領學生探索社區,這令我大開眼界,也有不少的得著。

 

今次PMQ團隊運用 「設計思維」,由「Empathize 心」、 「Define 釋」、「Ideate 想」、「Prototype 做」以至「Test 試」帶領學生由探索到創造。

 

「Empathize 心」要發揮同理心 ,先要親身走入社區了解各人的需要 。我、同事、學生及導師在大熱天時30多度走出學校,到學生經常去的社區尋找訪問對象 。同學要鼓起勇氣訪問他們不認識的人 ,並且尋找他們在社區中的需要 ,對一些平時少說話少溝通的同學實在是一個大考驗。報紙檔 、地產舖 、牛棚 、車房、老人院 、茶餐廳老闆……聽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 ,有時與同學的認知會有點落差 。例如同學以為茶餐廳老闆很難聘請員工 ,其實請人對老闆來說不是一個大問題,但發現餐廳只在早上及中午比較多人,其他時間差不多沒有人光顧。這樣更加令同學感受到他們的需要而設計作品 。

 

「Define 釋」、「Ideate 想」: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頗長,平日課堂十分鐘的討論時間已算是他們的極限。他們要將自己訪問的資料整合、歸類、分析。這時導師很有系統地引導他們分析社區人士的需要,再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作。

 

學生的「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」在這個瘋狂幻想的過程中,我發現學生的idea比我還要多,整個白板都貼滿了學生的memo紙。作為老師,在社會生活了一段時間,被很多現實規限自己的想法。學生無限制的幻想,正是創作需要的元素。最後我們結合學生們的想法得出創作的概念。

 

「Prototype 做」:由2015年教育局推行STEM發展以來,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知識,動手做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竹、水管 見得多,但未必有用過。在導師的指導下,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小型材料製作模型,他們很快學懂並完成模型作品。六位學生與導師更在三小時內完成六米高的竹塔,不禁令我驚嘆!

 

「Test 試」這個環節是學生最開心的地方,因為可以盡情「玩」自己的製成品。在這個「玩」的過程中,發現學生有很多新「玩」法。用半圓形水管滾動乒乓球可以加水變成「流水麵式」滾動乒乓球;用發射架射一個乒乓波太少,將六七個乒乓球一同發射。我不禁與他們一同「玩」起來。

 

這個計劃與我校推行E-STEM(環保、科學、科技)有很多共通的地方。近年我校與學生一同探索海洋垃圾並製作沙灘小型塑膠篩選器;學習運用能量轉換製作太陽能稻草人,令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。PMQ導師們所用的竹都是年宵過後攤位剩下的竹枝,膠樽也是回收得來的,這樣可以將環保實踐出來。

 

作為其中一個參與的老師,我也學習到不少點子可以運用到日常的課堂中。在創作前讓學生以「同理心」代入受眾的第一身感受,無論是作文、畫畫、小手作的設計都可以從他們切身需要出發。陪學生經歷整個創作過程,讓學生感受到創作雖然困難但並不孤單。容讓學生爆發他們無限的idea。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小朋友的idea是不切實際的,但不切實際也可以啟發我們向新方向思考。在功課或專題研習中可以加入讓學生無限想像的創作區域。

 

今次計劃以小班(24位同學)進行,每組6人。導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多了,更加容易了解他們的想法,更可以深入引導同學如何表達及實踐idea。在製作的過程中,由於每組只有6位同學,所以每一個細節一個都不能少,更能激發他們的小宇宙,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及人手下完成作品。

 

隨著STEM不斷發展,傳統的教學及「手作仔」已不能應付需要。由於學校的資源有限,而且很多常識科老師都不是理科出生,製作機械人、大型作品比較困難。校外專業團體能補足這個需要,他們各有自己本身的專業,能帶領學生有不同的體驗。上年與學生到「軸物行者」製作電批車,學生能夠坐上自己一手一腳製作的電批車上已十分興奮。 今次與PMQ合作製作的成品約6米高的「竹電梯」、「八爪魚命運分配機」、「碌碌乒乓波流水器 」及「竹製休憩處」對學生及老師來說更是全新的體驗。校外專業導師能夠幫助老師將新的創作概念及教學方法帶入校園,豐富日常的教學。

 

在此感謝PMQ「YES!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」一班專業的導師及助手 ,協助我校的同學創作並完成作品 。